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

四獸山 2008.08.24


九點半在捷運永春站第一次集合。松山家商第二次集合出發時,九點五十分。盛暑時節,已經是艷陽高掛。

大隊人馬順著松山路經過永春高中。旁邊就是象山親山步道的永春崗登山口。聽說這條路徑上山比較陡峭,隊長就是有意思要給大家出操,應付十月份爬大山。上了石階梯一拐彎,迎面路邊張掛著白色的布條,反對興建許氏宗祠。醒目卻也很突兀。反對的理由是活人不願意和死人做鄰居。宗祠是放死人的嗎?倒是第一次聽到的。通常只是擺祖宗的牌位。臺灣人口密度高,生活空間狹窄,壓力大,容易滋生摩擦。又是一例。

進入永春崗公園,正式走進象山自然步道。沿途都是工整的花崗岩石板砌成的步道和階梯,石板上還有雕刻,極度人工化,不同於常走的郊山,毫無山野的氣息,令人感到若有所失。鳥雀比一般小型公園多,大概是常見的五色鳥、樹鵲和綠繡眼居多,卻因樹木隱蔽,不容易拍照。又要趕行程,就罷了。

山坡還真陡峭。昨天下午下了場大雨,氣溫降了些,可清風不來,還是悶熱難當。不久大汗淋漓,排汗衫像浸泡了汗水似的,乾不了,今日一路到底都濕透了。象山面向信義計畫區的視野特好。可以看到101大樓迎風面的全景。從這個角度拍煙火,濃煙不會遮掉大樓和燈光,每年都集結很多攝影朋友來這裡拍攝年終煙火。今天的空污不是特別惡劣,大樓的輪廓清晰可辨。十點四十分到達象山。但是他的高度究竟是171米還是183米?我被這張牌給搞糊塗了。市政府蓋了小亭,預備印章供遊客蓋印留念。我們的隊友,除了拍照,好像都不習慣那套。

正午到達290米高度轉入四獸山棱線。山壁前,供著七尊不同的神像,我認得觀音菩薩、關公、土地公,比較不具通俗形象的,好像是玉皇大帝、瑤池金母,其他的就不認得了。山壁上貼了近十塊石碑,有天寶聖道宮立的,供奉瑤池西華王母、玉皇大帝、觀音佛祖;有上上慈惠堂立的供奉金母娘娘、玉皇大帝、觀世音菩薩;還有只供奉瑤池金母和玉皇大帝;特別不同的石碑是北極玄天上帝。還有直接油漆寫的無極皇帝。好些神祇很陌生。還要多學習認識。

再往上攀爬到將近高度390米。分成兩隊,一隊持續走階梯往上攻九五峰,我參加另一隊改走原始山路,比較對味兒。最後殊途同歸,到達福德山莊。今天大家都流了很多汗水。帶來的水和冰塊大多消耗殆盡。我背包裏的冰塊雖然原封未動,人數多了還是稍嫌不夠。中午的冰飲,隊長準備的料更豐富了,有粉條、米台目,又有花豆、綠豆、薏仁、仙草。還有龍眼。午餐時,談到十月份的玉山計劃。隊長要大家開始規劃必要攜帶的行李。還要分別為隨身攜帶和托運上山兩部份。Porter收費依照重量計算。最少30公斤。

兩點四十分開始下山,間有小雨。下山的路上出現各種各樣的集會場所,大多是早起運動者占地搭建的避雨小亭和球場,和圓山那邊一個樣兒。其中有一處黃嬋園,規模較大,聽說是敝母校土木系某教授,利用廢棄的材料搭建的。今天他出現了,可我對他卻沒啥印象。之後還有些小廟。到達真光寺已經是三點半了。遇上大雨,大家就地躲雨。聊天不聊是非。直到四點四十分,雨停了繼續上路。經過松山慈惠堂、瑠公國中到福德路搭207公車回家。上車時間五點五分。

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

永和市的廟宇 2008.08.19


很多人知道永和市有條保福路。但是少有人知道路名的來由是一座180餘年歷史的保福宮。保福宮供奉保生大帝。道光年間,溪州(永和的舊名)的泉州移民從台北市的大龍峒保安宮分靈而來。是一座道教的廟宇。中和市的漳洲移民則是信奉媽祖。建於1755年的廣濟宮的媽祖有五尊。分別從彰化南瑤宮、鹿港天后宮、溪北天興宮、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分靈而來。


今天騎單車去銀行辦了些事。順道拜訪保福宮。他的門牌在仁愛路。穿過保福路的小巷進入,裡頭稀有的紅磚老宅第,卻更吸引我的目光。第一間有人住。門口卻堆了大量的廢棄物。第二間沒人住了。內外都荒廢了。第三間大門緊閉著,門面卻整理的乾乾淨淨的,肯定還住人。隔著巷弄還有一間老宅。舊磚瓦屋頂上頭,再覆蓋鐵皮屋頂。揣測屋主想保留原來的古厝,但是沒把握現代的速成師傅能擔當修復的重任,先將究的應付。台灣多雨,是老宅的大患。看那建築風格,大概是二戰前蓋的。但是不及百年吧。


保福宮的現貌是1958年開始整修,到1971年完成。建築格局難說有特色。我卻愛看他的雕工。石雕龍柱、雙獅、人物、花鳥,木雕藻井、斗拱全都作工精細、令人驚艷。當時請來的的師傅都是經過嚴格訓練,代代相傳的名師。這些民間藝術品可以流傳後世,成為當時的代表作。


隨後路過店仔街的土地公廟,正逢一群道士、道姑在頌經。應該是中元普渡的儀式。這座土地廟應該也有百年歷史了。我在附近長大的,幼年時永和年年遭受水患侵害。能夠平安成長,最受他庇護。心存感謝和敬畏。

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

旗尾崙 2008.08.16


8:00am在汐平公路入口的大橋下集合。車隊隨即經由姜子寮路前進到福興宮。路邊停車格備有水龍頭,供人自由取用。一早就見車友在洗車、打蠟。

8:25從福興宮旁的登山路徑出發。一群傻子喜歡和太陽對抗。我們還不是唯一的。前一段路無遮陽的急陡坡,又是無風、悶濕。盛暑的酷熱難當。還好,不久開始有林蔭,可是汗水還是直流不停。走了30分鐘,到了橫向叉路,高度316米。休息一刻鐘,右轉前進365米就是旗尾崙。高度389米,但是展望不佳。有圖根點,日本時代(土地)調查局設立的,不是現代那個(司法)調查局。 再前進一小時到達高度500米處,又停下來聊天。再過去還有姜子寮山,高度736米。山頂是毫無遮陽的草地。實在不想去鬥太陽。循原路下山。回到福興宮已經是日正當中了。

車隊往鵠鵠崙路,再轉入內曾路的福德宮。這個小廟建於1916年。頗有歷史。廟旁有樹蔭,備有石桌椅。附近的農家有水源。

拿出預做的冰涼的綠豆蓮子湯。一口氣吃了三碗。欲罷不能,豁出去了唄! 內人和幾位女士忙著生火,加熱湯底,再將一片一片的貓耳朵丟進鍋裡。沒多久就告成了。我又吃了一大碗。

飯後,累了想睡,看見螞蟻亂竄,卻是無法安心的睡。野地生活還是因人而異,我們隊長就能睡得很沉。

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

河濱公園(景美大稻埕) 2008.08.12


今天和聰煒騎單車遊河濱公園。從中和跨過秀朗橋、景美橋,切入帶狀的河濱公園。 這段腳踏車道,以前是堤外便道。從三總到景美段,可以通行汽車、機車。 從公館到新店、景美、木柵上班上學,可以避開市區的車潮。節省不少時間。 後來堤外便道被封了,當時不少人批評市府機車,嘴巴難免碎碎念,甚至還很煎餃。

清晨的陽光柔和。車速達到15-25KMH,清風拂臉,舒服極了。 有些地段密植樹木,方便給人們在樹蔭下活動、中途休息。 沿岸有很多鳥族活動。大多是都市常見的鳥類。 今天比較意外的相逢,白鶺鴒和疑似本土八哥。 外來的家八哥幾乎已經佔領臺灣北部,不論都市還是鄉野。 我常說的阿九即是外來的家八哥。 家八哥最大的特徵是黃色的眼眶。彷彿戴了金黃色的眼鏡。本土八哥則是黃色的眼珠,不戴眼鏡。

沿岸還有足球場、棒球場等運動設施。蠻多年輕人在勤練。 更多的人和我們一樣,騎單車遊玩。男女老幼都有。 現代人熱愛戶外活動,很健康。 市政府除了建設腳踏車專用道,還出租腳踏車。真方便。 今天就看到一班小學生,嘻嘻哈哈的騎著出租單車,和我們擦身而過。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公共資源。

我們一路穿越過福和、永福、中正、華中、光復、華翠、萬板、華江、中興、忠孝,整整十座大橋。邊玩邊欣賞沿岸的風光。 也拍照。到達大稻埕碼頭,已經過了9點鐘,艷陽當頭。

回程跨越永福橋,回永和。下次挑戰淡水/八里。

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

頂子寮山+龍潭山 2008.08.10


今早在瑞芳山區的上天福德宮集合。提早幾分鐘到達。廟前地面、窗台和桌面上有幾條竹節蟲。窗上那幾條是平常看到的竹綠色。在地面上的,表面顏色卻已經起了變化,仿佛周遭的地板一般的褐色。不注意的話,還真的要被混了過去。這就是生物界的保護色,如同變色龍。喜歡拍鳥的朋友,也會大費周章的搞偽裝。用迷彩把自己和大炮包裝起來,融入野外景物的一部份。這樣就可以更接近小鳥。有的人甚至觀察鳥禽進出的路徑。事先在附近挖地洞、搞遮蔽掩體,守株待鳥。我把三條不同顏色的竹節蟲放在一起,竟然乖乖的待在那兒,讓人拍照。他們大概要商量,到底應該換啥顏色好呢?竹節蟲蠻會搞笑的。一對前足,平常伸的直直的,併在超小的頭部附近,好像要保護他的小頭。我還懷疑,怎的有四條腿的昆蟲。一受到刺激,前足馬上落地,增加爬動的速度。

牆壁上還有一隻螽斯,就是蚱蜢、蝗蟲啦。綠的可愛。不知為何,今早這些昆蟲都懶懶的。一伙人在旁邊,評頭評足半個多鐘頭,也不見他們活動、伸懶腰啥的。

阿錫來電,出了狀況,要遲到。隊長決定全體轉往暖東峽谷的十分古道。車停茄苳大樹下,循著古道走向嶺頂福德宮。大約一公里的路程。去年登五分山後,來過這兒,沒上嶺頂。就在小溪邊辦野炊。印象中,水位較高。天熱還下去泡澡。這段古道屬於淡蘭古道的一部份。200多年的歷史了。除了前一小段略作修繕,全程都保留原味。樹木也相當茂盛,足夠遮蔽,不擔心烈日曬傷皮膚。到達嶺頂總長大約只有1公里,但是坡陡斜率大。像南橫三星的經驗,很容易就大汗淋漓。手帕不夠用,Lynx的運動毛巾正好管用。

到了嶺頂福德宮後,再往上走幾步路,就上了頂子寮山頂。標高550米。有一基石,被泥土埋了一大截,看不出是圖根點?三角點?小休片刻,珀鳩掏出切好的鳳梨,供大家享用。辛苦他還揹上山來。Arigatou! 原本打算續登五分山。時間延誤了,作罷。阿錫在半途會合。全體下山回去茄苳大樹原點。再轉往陳氏家園。年初東勢坑賞櫻,曾經來過。入口有鐵鏈條擋著路,不讓外車進入。有水源、廚、廁。園內整理的乾乾淨淨,可以露營。還設備有石桌椅。隊長和陳家打過照面,看來是好客的。

今天的冰品除了內人做好的紅豆薏仁湯,還有Allen & Pangpang合作的檸檬冰。檸檬加百香果粒,特別美味。Pangpang當眾讚美Allen擠得好,真幸福的一對。配料昨晚已經料理好了。內人很快就端出十人份的麵條。搭著蟹殼黃、雞卷,我又吃過量了。午後下雨了。轉往上次餵黑狗吃雞腳的小亭。大家聊天,我太累了,小睡片刻。時間尚早,隊長提議再去龍潭山。

同去年底一樣,我們從指雲宮走向龍潭山。從指雲宮正殿看五分山附近,山巒起伏,雨天更是虛無縹緲,像煞一幅水墨畫。這裡也可以鳥瞰基隆河上的幾座大橋。鐵路列車緩緩穿過河谷的瑞芳市區,都看得一清二楚。山路邊有幾株孤挺花,花瓣是白底帶紫紅色條紋,和先前看過的朱紅色花瓣不同。樹蔭下,人面蜘蛛張著網,五花大綁罩住一隻螽斯,夠她享用幾天吧。還有一隻又像蜂又像蠅的飛蟲,不知要叫他什麼。龍潭山高度199米,有控制點。很特別的,可以看到北方的基隆嶼和瑞濱海港,東邊有基隆山、九份山城和它背後的無耳茶壺山。今天是假日,山下的遊覽車卻不如預期的多。臺灣觀光產業要加油。啊!海濱上空有人在玩滑翔翼。一路飛向基隆嶼方向。大家都在猜,到底他是怎麼上去的。也許是從基隆山出發的,我猜。這個人很行,乘風飛行了幾十分鐘,還穩穩的掛在天空。藉著高倍望遠鏡,還看到遠方海面上,麗星Star Cruiser移動白色的船身,緩緩出航。近一點,就可能是一幅漂亮的畫面。

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

蘇澳大同三星 2008.07.26




7/26鳳凰颱風即將來襲。我們還是依照原定計劃前往蘇澳。7:50在蘇澳火車站集合。總共來了26人。賴桑一家因故缺席。由三姐妹和家族補上來。

今天艷陽高照,溫度也在35度以上。颱風即將來臨,又濕又熱。登山分外辛苦。七星嶺步道,完全無遮蔭。風不來樹不搖。暴風雨前的寧靜。炙熱的陽光好像要把人給烤焦了。整座山就只看到我們這隊人馬。

登山口就在蘇澳冷泉文化館右側。一上坡,就看到一群人泡在大衆池戲水,臉上洋溢著笑容。智者樂水,果真如此。我們不智者樂山,可要曬乾了。

好不容易到了山頂,喝了一碗Pangpang帶來的冰凍白木耳,緩和燥熱,又躲到樹蔭下,清風徐來,舒服極了。

下了山,大隊人馬轉往22公里外大同鄉的寒溪部落午餐。這裡是泰雅族的大部落。小吃店是當地人開的。飯後在部落閒逛。天氣實在太熱了,除了我們,別無其他遊客。小攤販也乏人問津。看他們還是嘻嘻哈哈的,樂觀的天性表露無遺。我們平埔後裔,就失去那份寶貴的樂觀天性。逛過了寒溪大橋,回頭才遇見另一小家庭遊客。空有好山好水,這裡實在也無啥差異,可以吸引遊客。

算好時間,可以進住20公里遠,泰雅大橋邊的眠腦民宿。號稱有500種樹木,5大國寶級樹木。生意好,房間也沒得挑了,就住6人房。放好了行李,驅車到10公里外的古舍古鄉,另一家民宿,環境、等級要比眠腦高,當然費用要倍數計。每人叫了飲料,卻是姍姍來遲。我打了盹,睡了一覺,藍山咖啡還不來,衆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與其空等,不如出去拍綠頭鴨。Allen說他看到了三只翠鳥,跑去取來長鏡頭,鳥卻已飛走了。怪可惜的。

丁老師有事先脫隊了。大隊再順道轉往長埤湖公園。這裡是公共造產。基本建設很完善。過去縣政府投下心力建設,不管是純遊覽或是拍照留念,處處都是好景點。可是現任維護不力,湖面過多的漂浮廢棄物,步道也失修,嚴重破壞景觀。說什麼拼經濟、拼觀光。這個縣長先是停了童玩節,現在又看到長埤湖的髒亂、寒溪部落的蕭條。拿什麼吸引遊客?北宜高開通,恐怕人口外移要更急速。蘇花高也好,蘇花替也好,花蓮恐怕也難逃宿命。先不說花大錢蓋它,每年還要浪費多少錢去維護它。一開發,馬上就陷入一場生態環境大浩劫。

回到天送埤大街上的福美餐廳晚餐。經濟實惠,美味可口。飯後買了有名的三星蔥還有其他的蔬菜。夜宿眠腦,睡得好,雖然半夜開始下大雨。

7/27一早,颱風天更加明顯,時雨時晴,還有太陽雨。農場的草地濕漉漉,不方便散步,爬到陽臺上看風景。附近有山有水,早晨的陽光撒在山頂,非常漂亮。原來預定去太平山,因為颱風封山,去不成了。改去松蘿步道,也封了。那就到玉蘭茶園,煮茶水。邊喝茶邊悠閒的欣賞蘭陽美景。蘭陽平原一覽無遺。清水溪也在附近匯入蘭陽溪。朋友啊,一定要去欣賞。行程再加松蘿溪步道、長埤湖,就更完美。

午餐在三星鄉公所附近小吃店打發後,脫隊走北宜高回家。其他隊友沿著台2號海岸公路,一路玩回基隆。

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

新公園一瞥 2008.07.22


從榮泰穿過新公園,走回捷運台大醫院站。 在衡陽路入口拍下公園號。 小學生時代,歡喜到附近的書店和郵票坊逛逛。 口渴了,總愛喝點酸梅湯或嘗點愛玉、冰淇淋、冰棒。 公園號的酸梅湯是當時的最愛之一。 也是許多同一時代臺北人的共同回憶。

進入公園側門,就有一口小池塘。 烏龜悠游其中。少數幾株荷花正盛開著。 小白鷺站著不動,原來還以為是雕塑。 走近一看,還是活生生,真實不虛的小白鷺。 就用18-200mm,手持頂著用。 距離近,光線足夠,光圈小,不計較bokeh。

這一帶有很多人文古跡,政府和民間向來不重視,殘留不多了。 博物館還好,原勸業銀行已經相當破敗,正在整修中。 其他不是拆了重建,就是修改得體無完膚,難以想像原貌。 這一點,5000年的中華文化就不如法蘭西文化。 人家就懂得維護巴黎的街道景觀。維護他們的共同回憶。 古跡不是只有點,政府要做的是把點連成線,可以的話,還要結合成面。 這個面可以是區塊,甚至是整座城市。

捷運站3號出口,緊鄰台大醫院復健部。 從公園路上看過去,突兀的遮掉了部份的古老建物。 雖然蓋得很低調,但是就沒有考慮融合古老建物。可惜!

印象中,附近還有一座(好像是熱帶傳染病)研究單位。不見了!失去回憶是件很惱人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