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

南澳遊記 2008春節

一大清早趕搭6:10的莒光號65B次班車。 心裡嘀咕著寒冬細雨連綿,跑去南澳一定比台北更冷更多雨。 各位看官不要誤會,我們要去宜蘭的南澳鄉,不是南半球的時值夏季的澳洲。 南澳鄉靠近中央山脈北起點,是個山地鄉,泰雅族的故鄉,由日治時代的碧候,武塔,金洋等13社組成。

車行三個鐘頭,9:30抵達南澳火車站。 沒下雨耶。 還有和煦的陽光。 太好了。

快快去租腳踏車。 丟下行囊,啟程拜訪第一站的碧候部落。 碧候在南澳車站的西北邊靠近南澳北溪。 是原碧候社(Piexau)在1950年間,遷村過來現址。

我們沿著長春產業道路,踩著腳踏車前進。 風很大,只覺得很吃力。 很快的就有人跳下車牽著走。我也覺得牽著走來得容易,懷疑太久沒騎車,不習慣了。就這樣走走騎騎的。 邊照相。

進入村落以前,遠遠就看到村落的教會和十字架。 高聳的尖塔是全村最高的建物,也是很明顯的地標。 民宅建築沒太大的特色,但是生活水準和台灣各地農村一般。電視很普遍,汽車也不少。 騎車穿過了碧候村落大街,並沒多停下來,繼續過南澳北溪的金岳大橋。 回過頭來欣賞美景。 突然發現上游河邊做了完整的護坡堤防,下游卻完全不做工事。自個兒有些猜想,但不確定真正的原因。

繼續沿著溪流上游前進。 原來打算探訪一處溫泉,可是半途聽說最近溫泉溫度太低,不適合入浴。 再往前走還是上坡路段,勉強再騎了10幾分鐘,失去了目的就懶了。 拍拍照,就走回頭路。 一上車腳一蹬,就發現根本不用發費力氣,一路過了橋,穿過村落,直到產業道路,都是下坡又是順風。這才恍然大悟,剛剛一路騎過來,為何那麼辛苦。 物理公式1:緩下坡+順風車=真爽!

產業道路上的憧憬園民宿,外觀相當漂亮。

回到南澳車站拍了站前的神像,吃過了午餐,看到台9線上,一堆人擠到全民運動會的看板下看熱鬧,仔細一看,原來是賣燒玉米燒甘蔗的。酷冷的寒冬,生意超好。 旁邊是天主教弘道仁愛之家,庭院有幾株大樹,高聳挺拔,應該有百歲以上了吧。 和仁愛之家古老建築搭起來,蠻有思古情懷的,可惜大門深鎖,進不了。


下午拜訪東面沿海的朝陽社區和漁港。 社區入口就是小而美的蓬萊國小。 後花園的迴廊和植物都很漂亮,都市學校享受不到的。

這裡是閩南人的社區,行政劃分屬於蘇澳鎮。 我們在震安宮旁看到一幢矮建物,大大的看板寫著 [蘇澳鎮公所],應該是分所。 宜蘭縣相當照顧邊遠鄉鎮村民,方便社區辦理公務。 閩南人社區就有廟宇,除了前述的震安宮還有一座天后宮,和土地公小廟。基督教長老會也設了聚會所。 規模卻沒原住民部落的教堂來的大。 天后宮結合了社區活動中心。 社區各年齡層的居民,在相鄰的場所活動,增進彼此的了解。 好創意。

社區的民宅的門窗,陽台有些特色。 還有一幢透天厝的樓梯是外露的,以前台北的透天厝也有那麼蓋的。 現在看不到了。 田野上空看到白鷺飛翔,火車在原野奔馳,還有檳榔樹林,十足台灣味的鄉村風光。很有意思的是這裡的路名,羅馬拼音是依照宜蘭口音(聽說類似漳州話),不是國語。例如南澳路的拼音是Lam Or Road。 走到一條怪異路名,叫娜娘路。 後來聽三枝の家白先生的解釋,原來娜娘是借日本語浪花(Naniwa)的音來的。 就是浪花節(なにわぶし),日本傳統歌曲的一種。 台語唸起來還真相似呢。台灣人聰明,創意絶頂。 像おでん(Oden)寫成黑輪,考倒所有的日本人。 真噱!

走著走著來到港口,海邊風大,大夥兒在涼亭煮開水泡茶和咖啡,去去寒意。 一方面看著旁邊的朝陽國家步道向我們招手。 為了看看遼闊的大海,趕緊啟程。果然爬的越高,看的更遠。 走了約15分鐘,到了標高300米,就看到港口圍牆外的Panorama。 還有山脈將近最北端的南澳嶺和海岸,不遠的 [烏石鼻] 醒目的矗立在太平洋。再過去就是粉鳥林。Ilha Formosa! 不虛此行。 下山才知道,大家不耐風寒,拍完團體照後已經往車站走回去了。我和朝錫互拍了留念也往回走。 路上,順便拍了南澳鄉的看板和兩座雕塑,一是泰雅勇士,一是勤奮的泰雅婦女。

大家取回行囊後,就搭車去武塔三枝的家。 武塔(Buta)是泰雅勇士的名字。三枝是店主的名字,大概60來歲的老婦人。 兒子白先生是公務員,漢化太深了,說話和思考都不像原住民。媳婦打理廚房很能幹。 也是漢化很深了。 國語不用說, 台語都也會通。 三枝本人國、台語程度沒她的兒媳好,大致都也會通。 三枝有個大她一歲的姊姊,長的很像,不過保養功夫不夠,看來老她10歲以上。 三枝和老姊都健談,述說約40年前武塔社遷移的故事。 從新武塔部落到老武塔社徒步要一天。新、舊金洋部落相距更遠,要走兩天。 想像當年的大遷徙,離鄉背井,備嘗辛苦。 這種遷徙自在日治和民國時代都相繼發生,民眾贊成也好反對也好,基本上沒得選擇。



3:00pm Check-in後,有的人玩搗米,聊天,也有人跟著媳婦去採有機蔬菜,準備做晚餐。 自家的菜園有高麗菜、芹菜、番茄、萵苣、生薑、蔥,還有一些不知名的。 白先生還說,晚餐有午仔魚、帶魚卵的香魚、蝦、土雞,有的沒有的,聽來挺豐富的。午仔魚是鯃的俗名,台灣俗語:一午、二紅衫、三白鯧、四馬鮫, 午仔排第一。

隨後,集合去拜訪武塔部落。 穿過高架鐵道底下的通道,就是武塔部落。 全村182戶,不到600人,就有約500人居住在部落裡頭。 大部分的民宅都是加強磚造的平房。短短的將近100米的大街,有兩家雜貨店,一家電玩店,還有經營奇木的,在屋旁空地上,擺滿了漂流木。聽說這裡賣東西比鎮上貴。 大概運費要加成,市場規模又小,Overhead相對高了些。

走出村落就看見紀念莎韻的石碑豎立在溪邊的高地上。 碑文正面:「愛國乙女サヨン遭難之地」。 (意思是愛國少女莎韻遇難之地)。 明顯的,有斷裂後再修復的痕跡,其中「サヨン」還被人挖空破壞。 聽說是和日本斷交時,有些人過激的行為。 莎韻是我們的人哪,挖空他的名字,砍斷石碑出氣,顯得魯莽、愚蠢。

白先生很體貼,燒了一大桶柴火,當作今晚的營火,讓我們取暖。 他介紹自己的經歷,講解本地生態、風土民情,又爲我們講古。根據他的說法,泰雅族不同於其他的原住民族,他們是在遠古時期,台灣和大陸相連的時候,移民過來的。 先在彰化附近定居,後來遷往現在的台北盆地。 歷經一次的天崩地裂的地殼大變動,才往中央山脈移動,最後才定居南澳。扼要的說,泰雅不同於南島民族,他們不是海上的民族。 在人類學上,全台灣的原住民族,只有泰雅族有紋面的習俗。 五官特徵也特別不同。 現在DNA技術發達,作實驗,可能就可以找出答案。 先後還有幾個族人近來湊熱鬧。 他有位表妹喝了幾杯,胡說了些話,和漢化了的白先生成對比,很有趣。

晚餐出來了,午仔魚、帶魚卵的香魚、蝦、土雞、山蘇、高麗菜、芹菜、萵苣、還有三種口味的帶皮辣椒,通通端出來了。 活動後的盛餐,備覺美味。不覺多添了碗飯。 還有,還有不得不提的三瓶小米酒。 第一次品嘗,有點甜……不過,讚啦!

飯後,白先生拿了一塊台灣檜漂流木加入營火,(後來他的表哥看了後,更正是紅豆杉,還嫌太可惜。)。 繼續講古,還教唱「莎韻之鐘」和國語版的「月光小夜曲」。原曲由有名的古賀政男作曲,西條八十作詩。 1943年日治時代的電影插曲。 小時候聽了N次,仍然記得完整的旋律,日文歌詞就沒印象了。 上國中的白公子為我們演奏鋼琴。 很順暢。 聽說原來學古典,最近轉爵士。 預祝他有成就。

以下介紹莎韻的故事,來告個段落:

1938年駐守在台北州蘇澳郡山區,泰雅族部落利有亨社(Leyoxen)的日本人巡查田北正記(Takita Masashi)接到召集令,準備出征。 當時的山地巡查,一般都兼任教育所的教師,和其他諸如衛生保健等工作。 部落的青年感念田北以往教育以及照顧族人,紛紛表示願意幫他搬運行李下山。 莎韻(Sayun Hayun)是其中的一員。

同年9月27日,出發時天氣已經轉壞,一行人還是走下山,抵達南澳南溪的河谷,大約現在石碑位置的附近。 當時溪水暴漲。 眾人為了趕路,冒險搶走獨木便橋過河。17歲少女莎韻不幸失足落水失蹤。 當地警察營救未果。

9月29日,台灣第一大報《台灣日日新報》刊出新聞報導,標題為「番婦溪流に落ち,行方不明となる」。 報導中,簡單說明學生莎韻為了送別田北巡查,搬運其行李下山經南溪時,失足墜落南溪中下落不明。

經多日搜尋未果後,同年11月26日,莎韻所屬之少女青年團,特地舉行盛大的「少女莎韻追悼會」,參加者除了莎韻親友同學及女子青年團團員、蕃童教育所教員、巡查、警佐之外,台灣總督府理蕃課長率領多位官員前往參加。而田北正記也從中國戰場發電報表答感激與懷念之意。

12月6日,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,公開讚賞莎韻,同時向台灣總督府報告。

1941年2月20日,由全台高砂族青年代表領銜演出的「皇軍慰問學藝會」於台北公會堂演出。 莎韻的同學ナミナ(Namina)以泰雅族語及日文演唱的「サヨン少女を思ふ」(思念少女莎韻),曲調優美,歌詞感人,獲得了現場觀眾一致讚賞,包括當時的台灣總督長谷川清。

1941年4月14日,長谷川總督於總督府親自接見莎韻家屬與少女青年團團員,並頒贈一座刻有「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」(愛國少女莎韻之鐘)字樣的銅鐘,並且在失事地點豎立紀念石碑。

戰後,鐘已不知去向。 紀念碑,也遭刻意破壞。 此行意外發現,石碑其實是混凝土做成的。 但是做工很美,彷彿是石頭刻出來的。 碑文也夠深刻,60幾年的歲月,字跡仍然清晰可辨。 後來的人製作石碑,不管是真石頭還是混凝土,都看不到那種做工了。 是當時的工藝失傳了呢?還是現在的工匠能為,卻不為。 對我來說,那是個謎。 也許要靠自己去實驗來證明。

一早起床,先到菜園,又給民宿和一旁已遭廢棄的鐵路局宿舍拍照。 鄰居還有別緻的大戶民宅。

吃過早餐再整裝出發。 經過武塔部落,看見幾個老婦人在水溝邊洗滌。 水質清澈見底,不少瓶瓶罐罐沉在溝底,連商標都看得清楚。

出了部落不遠,就看到樹上停了一隻紅黑相間的雀形鳥。體型在斑鳩和白頭翁之間。 趕緊拍了。 想要換成12M畫素,成相可以加倍放大,可惜來不及就飛走了。 回來查了圖鑑,才知道是罕見的朱鸝。 聽說是台灣特殊的亞種。 也是一大收穫。 後來的路上還看到更大型的鳥。 坐在發財車上,不方便拍。 下次吧!

領隊開著借來的小發財,輪流接駁大家去金洋村。 途中先去仲岳溪步道。 這線步道沿著仲岳溪盤繞,沿途風光壯麗,但是有些難度,不適合全體成員。 又看到休旅車隊同時到達。 轉了一下,我們就退出來。 路上看見竽頭類的植物,葉梗紫黑色的。

進入金洋村,一眼就發現那個很有特色的廁所。 我們的人要進入方便,卻是超髒亂的,實在不堪用。 國小的廁所也全鎖了。 最後求救於教會。政府花錢建設這類公用設備,可惜管理跟不上。 我常說,下水道和廁所最容易顯示當地的文明和文化水準。


國小花園裡,艷麗的茶花開了。 隨意逛了文化傳承小屋、像瞭望台的木造高台、圖騰畫。 操場和籃球場卻少了小孩的嬉鬧聲。 今天適逢星期日,都做禮拜去了吧。 金洋村空蕩蕩的,找不著人閒聊幾句。

轉個彎,校門旁赫然發現兩株櫻花。 一株的花朵已經盛開了;另一株的葉子還沒落光。 附近的楓葉也紅了。 楓紅在寒帶地方都是秋天開始,台灣怎的到現在都還是半青黃半紅的。環境真是不同啊!

隨即開往南澳南溪。 走下溪谷的坡道又陡又長。 空車輪胎摩擦力不足,很難開。 旁邊的山溝工程也分成兩段。 第一段做了階梯,比較平坦的那段就免了。

一下溪谷,平坦的路邊,遍地長了油菜花。 還有單株李樹,開滿了花。 Axi大師擺出架勢,拍出來的照片不同凡響。

先到溪邊的人已經撿了不少玉石。 白玉、碧玉,全都發了!

上游不遠,就是風靡溯溪界的碧旦溪,南溪支流。 必須藝高人膽大,懂得四肢並用攀爬,才好挑戰。

我們拍拍照留念就得了。 這裡的溪水呈現翡翠色,可能是流過的礦脈帶下來的。 有人在深水區的岸邊大樹上掛了跳水鞦韆。 要是有小孩盡情戲水的場景多好。 夏天再來吧。

這次南澳遊太好了。 滿點。 大家趕快退休,把位置讓給年輕人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