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

四分尾山 2008.11.23


難得的好天氣,相約汐平路的老地方。今天雅靖初次參加我們的隊伍。五部車分別停放新台五路、汐平路口,和東山國小前。隊伍從陸橋下穿過新台五路,再延新台五路的路肩前進。汐止靠近基隆港,外貿鼎盛時期,路邊的平地,開了幾家貨櫃處理場。現在還在運作,但是生意卻大不如從前。過去一、二十年汐止的土地過度開發,山坡上蓋了許多住宅。部分地區水土保持作得不夠扎實,也鬧水災。林肯大郡災後都還無法復原,變成永遠的痛。

在宏國建設大樓對面轉向茄苳路,住家越來越少,很快進入崎嶇的山路。昨天附近大概下過大雨。地面泥濘、濕滑。沿路的草叢、樹葉都沾滿了露水和泥巴。不久每個人的褲管都髒了。擔心水蛭上身,同伴也有紮上綁腿。後來在工寮稍作檢查,還好並沒發現。大家都平安。

茄苳瀑布落差小,水流量也少,曲線玲瓏,算是小而美。我們在瀑布下方潭水邊緣,踏石橫跨過山溝。再往上走。可以看到涓涓細水匯流,成為瀑布上游。到了叉道,看見不同的路標,山友的四分尾山路標指向右行,汐止市公所立的路標卻指向左行。我們還是比較相信山友的專業。

再向前行30分,抵達工寮。有水源可煮食。今天的午餐超簡單,快煮的素麵條加上康寶濃湯包做調味。當令的紅柿又甜又脆當做甜點,好吃。喝茶、咖啡閒聊。地板狹窄,非但沒得躺下來休息,連座位都不夠。

12:30再出發。還是崎嶇的山路,部分路段還要拉繩。路面的石頭長青苔,需要留意。阿高記得上次路過一座荒廢的小廟。我們也找到了。裡頭設有香爐卻無神像。估計這種規模,一般是敬拜土地公的。上方叉道,左438米往四分尾山,右1.52Km往大尖山。遇到迷路的朝山隊伍。看來像是幾個家族組成的。大人、小孩,孕婦還有襁褓中的嬰兒。清一色的白衣褲。領頭還有燻香爐。顯然是虔誠的信徒。怪異的是不帶地圖,迷路了,少有人帶登山杖,雨後路滑,顯得莽撞。燦隆兄好意利用GPS幫他們尋找目的地,卻找不到,殘念。後來,自強兄給建議,安全起見,最好原路折回。我想也是。

13:20登頂。這是雅靖的第一座山。四分尾山標高641米。這裡有兩塊基石。一座標示二等三角點,另一座卻是三等三角點。孰是孰非,誰在乎?就是三角點罷了。稍作休息兼拍照,就下山了。十分鐘不到,就是產業道路。標示走到鵠鵠崙、東山國小要180分。整整三小時的硬路面,有點給他.......。不過除了走還是得走。往來車少,正好來試試看背著方向下山。真的,腳板受到的壓力,顯然比較小。有人開始跟著我,也都有同感。就這樣沿路遇到坡度大,就背著方向走。

我愛看山巒起伏,沿路的風光明媚,小相機也不辱使命。挑一張作成寬角度。馬不停蹄的趕路,竟然只花了120分鐘就到了東山國小。比路標寫的整整少了一個鐘頭。看來老呂領導有方,我們的登山隊實力增強了。

雅靖今天一路領先,年輕人的實力真強。

分享同伴拍的照片:
http://picasaweb.google.com.tw/AllenLin42/112308# 有本人的玉照。

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

五分山 2008.11.16


昨日重登五分山。考驗體力恢復的狀況。總的來說已經恢復了八、九成。右手肩膀受傷,暫時還不能靈活運動,一時還不要嘗試攀繩上下山坡。五分山的高度757米,坡度平緩,從十分車站經礦物博物館登頂,路程5公里,下山也有4、5公里,正是適當的難度。

搭乘台鐵區間車,在瑞芳轉乘平溪線抵達十分寮。早晨遊客稀少,只有零星的山友、單車騎士、重機騎士穿插出現。地處偏遠的山區,又不再開採煤礦,火車班次也少了。逗留了一個鐘頭,也只看到一班火車經過。

大清早出門挺涼爽的,到了十分寮卻飄起細雨來了。走到台灣礦物博物館,雨勢漸大,不得不穿上雨衣,冒雨前進。我們這個小隊,大多是上班族,只有星期假日有機會出遊。因此,除非是強風暴雨,風險太大,否則照例是風雨無阻。礦業博物館要收門票,又不是此行的主題,待他日再專程拜訪。

離開博物館不遠,正式進入登山步道。全程鋪設石階步道,石階都有防滑紋路,效果顯著。但是經過幾次地震,颱風,幾公里的山路,就有少數路段路基流失,造成石階坍塌。還得小心。還是要給台北縣政府鼓勵鼓勵。讓他們早日修復塌損的路段。

石階的兩旁,有稀疏的灌木和筆筒樹,間隔著更稀疏的喬木,更多的空地上盡是芒草,這個時節開花了,一片白茫茫的大地,另有一番風味。從前工人集芒草成束,做成掃把,家裡用來掃水泥地板。現在都用吸塵器了,恐怕都忘了他曾經有過那麼個用途。

因為缺少大樹的庇蔭,石階上好似缺了甚麼的........。就是青苔啦!真的看不到青苔。夏天裡,走這條步道,曬得很。去年七月,我們為了避開艷陽,另取他途,但是穿過叢生的灌木林和箭竹林,路線不明,幾度誤入歧途,最後終於登頂成功。迷路不好玩。

這條登山步道還經過嶺頂福德宮。今年8月從暖東峽谷取道十分古道登上頂子寮山,就在這裡休息。頂子寮山標高550米,有基石,頂點就在廟後方,兩三分鐘的步程。大夥兒休息時候,燦隆兄夫婦展露登玉山的紀念T恤。上面有夫婦在玉山頂的合照。既能夠紀念壯舉,又有實用價值。

這一路下雨,就很難得拍照。沿途濃霧瀰漫,沒了陽光,山景少了色彩,更像水墨畫山水。意境極為不同。

中午在瞭望亭煮麵、蘿蔔糕,搭著燒餅、包子、麵包還有叉燒、豬肝腸,極為豐盛。先到的山友大隊人馬,熱鬧得像在辦桌。

瞭望亭,好天氣,視野廣闊,可以看到蜿蜒的基隆河,和河谷沿線的大小城鎮。下雨天,像隔了一層紗似的,可就難了。再好的器材也無用武之地。倒是山上的氣象雷達站,距離近,白色的主體和大大的圓球是附近最明顯的地標。

午餐後下山,自強兄依約準時到公路和我們會合,在106縣道旁的小亭煮咖啡聊是非。最後自強還和阿錫幫大家接駁到火車站。

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

二子坪經向天池到興福寮 2008.11.02


11月2日和阿錫夫婦相約在捷運劍潭站,轉搭公車紅5上陽明山。假日人潮洶湧,排隊者眾多,等了兩班車才搭上。到了陽明山總站換乘遊園巴士108,車更小,硬要等有座位,排班更久,決定不等了,站著去二子坪服務站。車程不到30分鐘,雖然山路蜿蜒,問題似乎不大。

二子坪遊客服務站的設計相當樸素,透露古典的南方磚瓦建築氣息。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公共遊樂區,普遍看得到類似風格的建築。工人正在施工,一道像隔屏,又像告示牌的牆面。

服務站離二子坪有1.7公里,都是平整的路面,適合娃娃車甚至輪椅行走。兩旁又有並木夾道庇蔭,不怕艷陽曝曬。不過濃密的樹林往往也遮蔽了視野,應驗了俗話:有一好無兩好。難以雙全。

0.4Km處有一叉道往大屯自然公園。風景美麗,聽說一直是拍婚紗照的熱門景點。

二子坪闢建出來的遊憩區真是小而美。環境優美,小橋流水,還有蓮花池,亭台供遊客小憇、午餐。今天就4位而已。找了一處空位,和其他遊客打成一片,吃乾糧。方便但談不上豐盛。

沿著二子坪步道續行,時而出現新舊步道並存。新步道鋪設剛性路面,適合輪子,老步道鬆軟較適合步行。我們當然盡是挑老路走。

到了面天坪。有一小佛堂名曰【面天堂】。有兩股叉道,一可登面天山,另一往大屯西峰和南峰。走出醫院才剛過一個月,不能太操勞。於是下一站往向天池。

最近雨水比較少,向天池完全乾涸了,形成山凹。阿錫來過幾次,曾經看過滿滿的池水漫過中央的巨石。乾溼季相差太大了。美感也不見了。相當失望。

路標說距離清天宮2.2Km,而興福寮只有1.6Km。兩處都有巴士接駁。我的懶蟲毛病又來了。

走興福寮一路下坡,像極了七星公園下苗圃的那條步道,修得很完善,但是又硬又長的石階山路。一路走下山,給兩條腿的負荷太大了,不如倒著路線走上山。以前在東勢坑產業道路,後來在五分山石階坡道上,有人真的倒著方向走下坡。這可不是奇談。

到了興福寮,突然看到路面灑了一片紅葉,不知是從甚麼樹木掉下來的。興福寮是屬於淡水的小社區。只有社區巴士行駛,看不到其他的公共交通。這個時段,間隔3個鐘頭又40分,下一班車要再等一兩個鐘頭。老爺不耐久等!再走吧!

穿過社區走向公路,突然看到馬上騎士。操場很小,只看到慢步走動,一點都不威風。原來這裡是私人的騎馬場。令人興奮的是看到騎馬場背後的住宅大樓。那邊必定有公車,說不定還有計程車。加快腳步到幹道公路。果然看到公車走過。還有計程車,真是遇見救兵,讓我喜出望外。和司機商量後,帶我們到捷運北投站。

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2008.10.19


大清早6:00從內湖花市搭中巴出發,9:30抵達谷關大道院。下車步行到東卯山登山口已經10:00。大家合照留影。登頂來回預計要6-7小時,由於十二指腸出血初癒,有點勉強,我和內人和3位朋友組合成B段班,轉往八仙山森林遊樂區。其餘12位A段的山友繼續挑戰東卯山。

由於前幾次颱風和大雨,山裡的道路還在搶修中,行車並不順暢。買了150元門票(平日只要100元),進入遊樂區已經11:00,卡在餐廳12:00準時開飯。遊園至少要2小時,只能在附近散步,看遊客活動。看他們學習捆綁木材、拖拉上木馬道。先人勞苦艱辛的日常工作,今日成了娛樂大眾的道具。此一時也,彼一時。後來我們也試過一番,體驗前人辛苦的工作,真的很重。

午餐和菜,每人一百元,主菜是梅乾菜扣肉,輔以大盤的高麗菜、筍片、苦瓜炒蛋、蛤蠣炒菜瓜,無限供應白飯和金針排骨湯。飯後現磨咖啡,一杯30元。經濟實惠,不同於一般觀光區的惡習。

八仙山標高[八千]台尺,取日語諧音而得[八仙]。山位於台中縣和平鄉,屬於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。有豐富的檜木蓄積量。昔日和阿里山、太平山並列台灣三大林場。遊樂區原是佳保台分場的舊址。在台灣森林開發史上曾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我們隨興進入遊園步道,上了幾級山坡,迎面即是八仙山莊和成排的小木屋。轉個彎是觀溪平台,可展望十文溪狹窄的溪谷。溪水湍急,但是水位並不高,大小的巨石露出水面,但是並沒形成河灘地。台灣的河川雖然都很短,難得有廣大的原始森林涵養蓄水,加上歷代的治水有方,發展出自足的發達農漁業,甚至還有餘力輸出。

上行走往清風亭,發現路邊的樹木根部長出大型的野生菇類,估計是不能吃的。通過第二停車場,再往上走,二層木屋接連著蜜月屋,很好的住宿環境。

靜海寺供奉佛祖。有屋頂,以大石為牆,雖然小巧卻有特色。香爐有燒香,香案上也擺設木魚、銅鉢,卻看不到出家人活動。寺後即是八仙山的登山口。全程要走8小時以上。只能在此攝影留念。

這裡的竹林不是特別大,但是翠綠的視覺賞心悅目,功效不亞於大片的竹林。通過竹林來到神社遺址。森林火災破壞的很徹底,三塊像是基石,和旁邊立了一張老照片和解說文,以外空無一物。

繞了一圈走回台灣八景入選紀念碑,在第二停車場給羊蹄甲拍照,回到八仙山莊旁邊的廣場。我們邊喝咖啡、吃零食,邊看遊客玩手工藝。他們拿電工的烙鐵,在木塊上烙出有意思花紋和文字。原來烙鐵還有這個功能。拿烙鐵少說也有40年了,從沒想過這招。

從這裡看對面的山坡,有部份沒植被,陡直的山坡上明顯的掛著繩索。猜想是林務局工務上的需要。吊掛在那樣的繩索上工作,可真玩命

玩過木馬道後,離開遊樂區回到大道院。A段山友還未下山。先是遠百和新朋友提早折返,之後耀彬兄走完全程率先抵達。其他人陸續回來,頭尾相差將近一個鐘頭。準備似乎不足,缺水又缺糧。大夥兒都喊累。

Axi押尾卻顯得異常興奮。原來今天山上的視野特佳,拍照特別有成就。還有阿蘭即時送水支援,充分表現恩愛夫妻。特別頒發[愛夫楷模]。

晚餐在東勢豐勢路的二毛莊,享用客家美食。一桌2500元,菜色豐富,也是經濟實惠。飯後從東勢回內湖,中途還在竹北讓阮小弟下車,竟然只花2小時。強!

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

河濱公園(美堤到雙溪) 2008.10.16

今天和聰煒以及銀行的友人,在內湖三井享用精緻的日式料理。事前有預謀,飯後拖出小折,我的Merida和聰煒的Dahon,從敬業三路尾端的疏散門進入美堤河濱公園,沿著基隆河右岸往西前進。中午的艷陽高照,但是秋高氣爽,一點也不覺得酷熱。專用道路大致平整,有些路段稍嫌狹窄,和對向來車幾乎要擦身而過。也有汽車不顧禁令,擅自進入堤外橋下,停放路邊乘涼。

我們輕鬆的穿過大直斜張橋下,對岸的大佳碼頭有渡輪停靠,不知是否正常運作中。當時也無從問起。基隆河到了圓山附近有一處U型轉折,道路先是轉向南後,再轉向西北方向。對岸有台北故事館(1914年完成的都鐸式洋樓,由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出資,原名圓山別莊),外觀很有特色的地標。緊鄰新建的台北市立美術館比較現代感。從四維路遷移過來的林安泰古厝也在附近。無意中瞥到老舊的兒童樂園還在運轉。遠看似乎適合幼童遊玩,要找時間帶花生去玩。

美麗的中山橋已經不見了,令老台北人十分不捨。看著眼前凌亂的新建橋樑,不論設計或者施工都不入流,只能搖頭歎息,難道是主政者一代不如一代。繼續穿過捷運跨河大橋、承德橋,兩座大橋的下方,到達三腳渡。有座小廟和休息站。幾位老先生正在聊天,其中也有幾位是騎單車來的。我們加入後,話題馬上轉到捷運應該讓單車更自由進出。我也有條件的贊成,尖峰時間還是需要節制。

我們沒多留,繼續進入百齡右岸河濱公園。這裡腹地大,開闢了大型球場,可以打棒球踢足球。星期假日應該有大量的運動迷聚集來活動。再前進到雙溪會流口,這是基隆河的支流,市政府發錢修築河雙21號河濱公園,卻發出惡臭味,大不同於雙溪鄉另一條同名的雙溪川。這裡有叉路,一者要往北越過雙溪,再左轉沿著洲美街,直上洲美快速道路,循基隆河右岸往關渡;另一選擇,往東溯雙溪而上,可抵福林路,或者越過復興橋接上仰德大道北上陽明山。我們挑了後者,本來預計中途在士林橋轉南,進入另一條專用道路。遇上逆風,有點吃力。再加上這段河水相當惡臭,真不爽。這條支流上下游可是完全在北市的控管下,足見北市政府行政能力的一般,百姓也縱容。到了士林橋卻找不到市府地圖標示的專用道。問了路過的在地車友,竟然無所知。(後來遇到另一批車友,在文林路的另一頭,也找不到入口。Orz....)。我們只好再忍受惡臭,打原路回內湖。單程剛過10公里。今天就來回20公里了。回家梳洗,晚上還要見Shirley和幾位老同事。

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

中和八里淡水中和 2008.09.17


颱風過後,天空放晴,和聰煒代理台北市長,巡視河濱公園清理工程進度。3:00 pm出發,大稻埕到華中橋路段,仍然有幾處淤泥未清,單車必須繞道,和機車爭道,有點危險;回程大致已經通行無阻。北市的人力物力充足,用對了地方,還是有所作為。

第一次超越過大稻埕。過了台北橋(最古老的南北交通要道),不遠處就是重陽大橋,這是一座斜張大橋,掛在靜靜的淡水河上,分外秀麗。在延平河濱公園末端,可以轉向洲美快速道路。我們誤入歧途,進入社子半島。半島的尖端是基隆河和淡水河會合地,並無橋樑跨越基隆河,必須走基隆河左岸河堤道路繞回延平北路六段,再上洲美快速道路。其中有段路的空氣還刺鼻難聞,估計是不良事業趁著颱風來襲,傾倒廢棄物。環保局真需要加強管理。
上洲美的單車引道很長,大家都無視警告,奮力騎上去。如今的單車都有變速加持,否則就難上加難。單車專用道依附著快速道路,在舊雙溪河口附近下橋,轉為西向的平面道路,仍然順著基隆河右岸延伸。此時正逢夕陽西下,染紅了半邊天,漂亮極了,清風迎面而來,頓時忘了方才衝刺的辛苦。不久又到了基隆河和淡水河的會合處。不同的是,現在位於基隆河右岸的關渡自然公園。緊鄰的水岸公園,熱鬧得像個夜市。關渡碼頭有遊艇靠岸,打聽之下,當時只有遊河的班次。
我們越過關渡大橋,進入淡水河左岸,這邊的單車道比右岸來得好,景觀也好。沿路有零星的小販,販售單車用品和各種零食。沿岸有些社區,新舊都有,居家環境看來不錯。此時右岸的萬家燈火初上,有遊客情侶興奮的拍夜景。我們在左岸碼頭,喝過陳美鳳加持的酸梅汁,買好渡輪船票後,吃滷肉飯和魚丸湯,打點了晚餐,卻把安全帽遺忘在飲食店裡。發現時,人都已經在淡水了。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。聰煒還建議,乾脆把25年的老捷安特也丟了算。不無道理。一次金融海嘯多少錢不翼而飛了。省這省那的作啥?
淡水碼頭和捷運公園的道路,比較像是行人散步道,不是為自行車開的。遊客眾多不說,路面不平,真是寸步難行車。一路抖的我虎口、上臂到肩關節,還有膝蓋都開始酸痛。身體也跟著疲累。還好只有一小段路。經過紅樹林、竹圍到關渡,沿途景觀不如對岸。洲美快速道路以後,接上延平河濱公園。夜晚路上照明不足,不好衝刺,堅持平穩的速度回家。和我們擦身而過的單車,不下數百輛。老少一齊來,單車真的流行起來了。聰煒的車有碼表,估計全程將近跑了70公里。到家已經過了10:00 pm。
今日純騎車,破例不拍照。

10月22日再度由中和騎往淡水,回程搭捷運回家。單程35公里。帶著小DC補拍照。

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

雙溪貢寮單車行 2008.09.07



搭乘鐵路區間車到達雙溪車站,剛過七點半。八點不到,鄉公所的工作人員,提早開始受理租車。左挑右選,最後還是決定越野車。車子還是新的,但總覺得不如我的25年老爺車順手。坐墊偏硬,變速還是我的老Shimano好。同伴們陸續集合,挑選完坐騎後,出發時已經8點半了。

順著縣102道路、雙溪川沿岸東南行。台北縣河川中極少數往東流。雙溪川在福隆出海口,注入太平洋。過了雙溪國小後,走了一段魚行道路,實在太陡、太長,要是全程都是那樣,準要累死人。(後來發現,就那段路而已)。部分人接近頂點後,折返跨過共和大橋,改走縣102道路,再接上省2丙(新建的捷徑)。一直要到長潭,才又接回縣102。前方不遠就可看到貢寮大橋。有半數人堅持走魚行道路過來,途中參訪呂氏宗祠。全員在貢寮車站再集合,大家享用瑞芳小籠包、補充水分。我的車座椅,經過賴桑的幫忙調整高度後,比較不吃力。不過坐墊著力點不對,又偏硬,很不舒服。變速不順暢。還有煞車把手有一根螺絲鬆了,不時要注意他脫落了。

10:15切入省2北部濱海公路前的一段陡坡,騎車不如拉著車走來得輕鬆。隨即經過福隆貝悅酒店、福隆車站後,轉入通往草嶺隧道的小徑。沿途有很多的單車出租店,各式車款齊全,生意相當興隆。中途路過福隆基督教堂,看似很老的建築。匆匆拍照,無暇進入參觀。

舊草嶺隧道是廢棄的鐵路隧道。剛開放不久,人氣正旺。入口公園展示火車頭,槽道式的引道入口,確保人員車輛出入順暢。第一印象優良,多少改變了我對於台鐵的成見。進入隧道後,非常涼爽,自然風卻有冷氣空調的效果。適當的亮度,即使無手電筒,也無虞。隧道內可行駛單車、滑板車,也有步行和慢跑的遊客。有點缺憾,部分行人、車輛並排行走,只顧聊天方便,造成其他人不方便。需要改進。隧道總長2151公尺。單車行走約十分鐘。非常舒適的行程。出口有當地人設攤販賣冷飲。碉堡內的自動販賣機卻停擺了。這邊也有一小段鐵路。幾個小孩就在那兒玩人力小平車。鐵路新草嶺隧道出口緊鄰,有柵欄隔開。遊客都顯得很興奮,看到的都是歡樂和笑容。暫時忘卻股市率先達成633。

回程經過福隆車站前,大街上開了不少出租店。這股腳踏車流行潮,真是銳不可擋。連貢寮車站前都有出租店。我們回到貢寮小吃午餐。Pangpang帶來的洛神、酸梅湯還是冰涼的。大家熱烈享用。今天午餐有白斬雞、目孔魚、透抽墨魚、蛤蠣、豬肉、油豆腐、蔬菜。我是第二次來光顧。飯後走過貢寮街。上次是夜晚,這次白天,看得清楚點,除了老舊卻也無啥特色。魚行道路半途停留保民殿。這裡視野很好,就可惜輸電線凌亂,壞了雙溪川風景線。咖啡時間,還有月餅。聊到領隊最近發生的意外,腳指頭受傷,一時好不了。大家勸他推遲下個月的玉山行。山就在那兒,跑不了的。

下了保民殿,原來說好要去呂氏家祠,騎過魚行道路起點,突然發現又遺漏了。前方的長老教會雙溪教堂,在1954年重建,最近還再整修後奐然一新。附近有雙溪國小,還有一座漂亮的兒童公園,趕時間,過門不入。

進入雙溪老街,周家古厝旁邊有小公園,整理得乾乾淨淨的,清幽悅目。牡丹溪和平林溪在此匯流,成為雙溪川。古厝有石階梯往下通往河岸,顯然古人,多有利用水道對外交通。老街的林益和堂中藥店老宅,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。門口的窗台有活動的擱板。過去店家在營業時間,攤平擱板擺放商品,功能一如現代的展示架。50年前,萬華的老零售商店多有類似的設備。20多年前,在廈門的老商店街也還普遍存在。不好意思,忘了特寫活動擱板。
今天總里程超過40公里。